患者張某,女,72歲,漢族,干部,已婚。初診日期:2006年09日1日。
主訴:嘔吐十余天。
現病史:十余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食后即吐,嘔吐物為胃內容物,可進少量流食,心下痞滿,小便少,下肢浮腫,動則心悸怔忡、氣短,寐差,口唇紫褐。
既往史:風濕性心臟病35年;冠心??;高血壓病;長期服用服用消心痛5mg3/日,硝苯地平5mg 3/日,腸溶阿司匹林50mg 1/日,
體征:BP:148/90mmHg。心尖搏動正常,心界叩診左室肥大,心率90次/分,心律不齊,心音強弱不等,二尖瓣聞及舒張中晚期低調隆隆樣雜音。舌質暗紅,舌苔少,脈沉細弱。
輔助檢查:1、心電圖:房顫律,部分導聯ST段壓低,T波低平。2、肝功能:總膽紅素24.9vmol/L,直接膽紅素7.3vmol/L,谷草轉氨酶47U/L;3、上消化道造影印象:胃炎。
中醫(yī)診斷:⑴嘔吐;⑵心悸。辨證:脾胃虛弱,痰飲內停。
西醫(yī)診斷:⑴風濕性心臟病;⑵高血壓2級,極高危;⑶心衰;(4)胃炎。
病因病機分析:患者年事已高,素體虛弱,脾氣不足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胃失和降,胃氣上逆,故惡心嘔吐;嘔吐日久有傷陰之象,故其舌質紅,少苔,脈沉弱。脾虛及腎,膀胱氣化不利,故小便少,脾虛不能運化水谷精微,化生氣血,心失所養(yǎng),故心悸怔忡,氣虛行血無力,故口唇紫褐。
治則治法:健脾化痰,和胃降逆。
方藥:香砂六君子湯和吳茱萸湯加減。黨參15g,白術10g,茯苓15g,炙甘草6g,陳皮10g,半夏10g,砂仁6g,吳茱萸3g,生杷葉10g,枳實6g,當歸10g,澤蘭15g,雞內金10g。
西醫(yī)治療:靜點極化液+魯南欣康、生脈注射液、利復星。
二診:2006年9月3日
嘔吐減輕,仍心悸怔忡,氣短,神疲乏力,語音低微。胃氣漸有和降之機。仍心肺氣虛,鼓動無力,大氣有下陷上之勢,補土生火,升補脾肺之氣,兼和胃降逆:黃芪15g,黨參15g,太子參15g,柴胡3g,升麻3g,龍眼肉15g,佛手10g,陳皮10g,炙甘草6g,生杷葉10g,白術10g,雞內金10g,丹參15g,半夏10g,當歸10g,吳茱萸3g,代赭石15g。
三診:2006年9月5日
未再嘔吐,心悸怔忡,氣短,神疲乏力,語音低微等癥狀改善,胃氣和降,仍氣虛下陷。上方去代赭石。
四診:2006年9月7日。
精神可,心悸消失。脾胃健運,大氣充盛。出院后繼服上方。
按語及體會:患者為老年女性,患風濕性心臟病多年,致心肺氣虛,大氣虛陷,血行不暢。上焦心肺陽虛,不能為脾輸布津液,聚而為痰為飲,停滯中焦,妨礙胃氣之和降。日久心肺脾胃虛損及腎,腎主水液,腎之氣化不利,出現水腫、小便少。初診患者表現為嘔吐不能食,所以首先健脾和胃,俾脾胃健運而能消化飲食,之后再升補大氣,使元氣內充,百脈和順。脾胃為后天之本,凡虛損病證,但使能進飲食,其病易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