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張某某,男,78歲,漢族,干部,已婚。初診日期,2005年8月11日
主訴:腹痛半年加重伴便血1個月。
現(xiàn)病史: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腹痛,大便干,飲水進食后加重,未進行治療。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(xiàn)便血,血色鮮紅,血量逐漸增加,堅持口服湯藥治療,昨日于我門診查血常規(guī):血紅蛋白52g/l,血小板456*10^9;肝功能未見異常;血凝四項未見異常;心電圖:竇性心率95次/分,多導聯(lián)ST-T異常。為求系統(tǒng)診治,故收入我病區(qū)?,F(xiàn)主癥:腹痛,便鮮血,飲水進食后加重,納差,寐差,小便少。舌質紅,苔白,脈弦滑。
輔助檢查:血常規(guī):血紅蛋白52g/l,血小板456*10^9;
中醫(yī)診斷:⑴便血,⑵腹痛。辨證:濕熱下注,脾虛濕盛。
西醫(yī)診斷:便血原因待查
治則治法:清熱健脾涼血止血。
方藥:地榆散加減。白芍20g,炙甘草10g,陳皮10g,白芨15g,木香6g,薏米15g,金銀花15g,海螵蛸10g,茯苓15g,地榆炭15g,牡丹皮10g,白術10g,仙鶴草30g,焦山楂10g,黃連6g。
西醫(yī)治療,禁食、靜脈補充營養(yǎng)。
二診,服藥3劑,便血減少,但仍有腹痛,加元胡10g、川楝子10g。
三診,又服3劑,仍腹痛,身燥熱,舌質紅、脈滑大,考慮有郁熱,加用石膏30g清熱瀉火。
四診,服3劑后腹痛明顯減輕。后以上方加減治療15天后好轉出院。
按語及體會:石膏功效清熱瀉火,除煩止渴,主肺胃熱毒壅盛,用于陽明熱盛、氣血兩燔、肺熱痰喘等實熱重癥,一般認為其性大寒。張錫純認為其性涼而能散,寒涼之力遠遜于黃連、龍膽草、知母、黃柏等藥,而其退熱之功效則遠過于諸藥。并引用《神農本草經》說加以論證:“《神農本草經》謂其微寒,則性非大寒可知。且謂其宜于產乳,其性尤純良可知。”對石膏極為推崇。創(chuàng)制“通變白虎加人參湯”(生石膏、生杭芍、生山藥、人參、甘草)治療下痢,或赤、或白、或赤白參半,下重腹疼,周身發(fā)熱,服涼藥而熱不休,脈象確有實熱者。而且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確實以石膏治療“腹中堅痛”。本例患者應用一般的治療腹痛的方藥不見效果,根據臨床表現(xiàn)、舌脈變化辨證論治,加用石膏清透胃中及下焦邪熱,正如張錫純所說:“此乃因痢證夾雜外感,其外感之熱邪,隨痢深陷,彌漫于下焦經絡之間,……斯非重用生石膏更助以人參以清外感之熱不可”加用石膏后腹痛明顯減輕。